姚德勝先生簡介
姚德勝,1859年出生,平遠縣人,近代著名愛國華僑實業(yè)家、興學育才倡導者。幼年家貧,中途輟學,赴馬來西亞錫場當?shù)V工,后致力于開采錫礦等業(yè),成為南洋巨富。因開發(fā)馬來西亞怡保有功,享受殊榮。于當?shù)貏?chuàng)辦中華商會、礦務農商總局、嘉應會館等團體,為維護華僑權益及興辦教育事業(yè)作出頗多貢獻。捐巨資支持辛亥革命,榮獲孫中山頒發(fā)之"一等嘉禾勛章"。身在南洋,心系桑梓,回國定居后,他銳意建設家鄉(xiāng),投資創(chuàng)辦紡織廠,開客家地區(qū)于農村發(fā)展現(xiàn)代工業(yè)之先河,恪守"取之于社會,用之于社會"之原則,不遺余力贊助社會公益事業(yè),熱心地方教育,廣泛捐資興學育才,殫精竭慮,不幸于1915年溘然長逝,終年56歲。
姚德勝
1、十九歲只身闖南洋
姚德勝,字峻修,號克明。清咸豐九年(1859年)出生于平遠縣大柘鄉(xiāng)高甸村。兄弟3人,他居長。父親姚芝庭,母親林氏,均以耕田為業(yè),家境清貧。姚德勝從小就懷有遠大志向,與普通小孩子不同。父親叫他牧牛,幾個月的時間他就能想辦法把牛養(yǎng)得很肥壯。在家鄉(xiāng)的勞動把他鍛煉得膀大腰圓、身強力壯。以后父親帶他到離鄉(xiāng)60里外的江西尋烏、門嶺一帶,肩挑販運米糧,回家賣,但整天汗流浹背,也不過賺得數(shù)十文錢,不堪一家一日糊口。他想,做這種生意,是沒有什么前途的,總覺得鄉(xiāng)間沒有什么事情適合他做,內心苦悶彷徨!
姚德勝19歲那年,有一天,他聽熱柘"水客"余宗二說,到南洋去有機會發(fā)到大財。他心中大喜,即回家收拾簡單行囊,告別父母,隨同水客余宗二,由家鄉(xiāng)壩頭坐小民船,順流而下,經新鋪、松口而至潮州府之汕頭,轉乘船到香港。其時尚無輪船,乘"夾板舟",由香港經過1400海里之"七洲洋",到達新加坡。再由新加坡轉到馬來西亞芙蓉埠,由老水客介紹在一家錫礦場當雇工。俗話說:"英雄不怕出身低",他欣然參加礦工隊伍干苦力活。
姚德勝初入礦場,樣樣生疏,只能拿一份最低的每月七八元的工資,做一些搬運泥土、推送礦車等粗重的工作。他年輕,身體好,力氣大,工效高,得到礦主的信任,工資逐步增加,除供自己伙食零用之外,還可以積蓄一點。只一年時間,就把老水客們墊付的旅費還清了。他雖是做一個工人,卻留意考察采礦各部門的工作和公司的組織以及錫礦的精煉、外銷等問題,又打聽到怡保埠的錫業(yè)更為發(fā)達,前途更大,工人待遇也好些,乃離開芙蓉埠,托朋友介紹,到達怡保某礦場,擔任工頭職務。又過了兩年,手中有一些積蓄,就不再為人當雇工,而改業(yè)當小販。
2、開發(fā)錫礦一舉成名
姚德勝做小販,經常深入鄉(xiāng)村,和當?shù)赝寥私灰?,學會了一口馬來土話,和馬來族人,也混得很熟。不久,他開了一間德和店,經營雜貨生意,由小販一變而為老板。他很會做生意,又誠實無欺,所以營業(yè)額蒸蒸日上,賺了不少錢。怡保是著名的錫礦蘊藏地,他對于開礦,已有豐富的實踐經驗,因此,除做生意之外,又開始向錫礦業(yè)投資,買礦山,雇工開采,成為華僑經營礦業(yè)的先進。有一次,他開得"錫米倉"(蘊藏錫礦含量極豐的礦床),轟動了霹靂全邦,真是"一舉成名天下知",他就成為大財主了。
姚德勝開礦成功之后,更向各方發(fā)展。他繼續(xù)利用資本,收買礦地,共達數(shù)千英畝之多,并采用新式機器,裝水管,引入礦場十里外的河流,用水力開發(fā),產量大大增加。單水力裝備一項,就值當時銀圓50余萬元,規(guī)模之大,可以想見。他又和當?shù)馗簧锑嵸F、陸佑組設公司,承辦霹靂、森美蘭各邦的酒稅和典當稅,也是有利可圖。這時,姚德勝管理礦務各廠、場,兼辦酒稅、典當稅,統(tǒng)轄幾十個機構,指揮數(shù)千名員工,有條不紊,使得上上下下心悅誠服,這才充分發(fā)揮了他的才干。
姚德勝一方面經營自己的工商業(yè),一方面為當?shù)刂\公益。怡保因為錫業(yè)發(fā)達,前去謀生的華僑,一天天增加,工、商各業(yè)隨之繁榮。為聯(lián)絡僑胞感情,發(fā)展僑胞事業(yè),姚德勝首先捐出巨款,創(chuàng)建霹靂嘉應會館、中華總商會、礦務農商總局,又為教育僑胞子女,創(chuàng)建霹靂育才小學、中學,又資助應新、明德兩所學校。當時的怡保市,還是舊式市場,范圍狹小,市容衛(wèi)生很差。當?shù)卣疄閿U大市區(qū)、改進市政,乃規(guī)劃了一片新市區(qū)。但因地處偏僻,很少人肯去投資建設。政府乃請姚德勝首先建店鋪300間,以資倡導,他慨然答應。那時霹靂人口還很稀少,一切物質條件,都不具備,擔任這么大的建筑工程,人家都替他擔憂。但他有氣魄,有毅力,一下子拿出數(shù)百萬元的資本,到數(shù)十里、數(shù)百里外,招集工人,購置材料。動工之后,他又親臨指揮監(jiān)督,工程進行得很順利。300間店鋪,在預定的時間內完成。當初擔憂的人,變?yōu)樾欧?。本地土人和英國人,也為之敬佩。英國派駐吡叻的參政司名叫滑士的,尤為器重他。此后凡當?shù)赜惺裁唇ㄔO都要和他商量,因為他已成為實際的華僑領袖?,F(xiàn)在繁榮的怡保埠還可見到他當年的偉績。市內還有"姚德勝街"、"德和園"和"姚德勝巴剎市場"供后人懷念。嘉應州人黃遵憲,在光緒十八、九年間,為清廷駐新加坡總領事,也仰慕他的大名,和他一見如故,成為很好的朋友。黃遵憲的聲望地位、學問文章,在思想上也給了姚德勝不小的影響。
3、熱心公益捐資興學
姚德勝在怡保完成大部分各項公益建設事業(yè)后,乃著手舉辦家鄉(xiāng)各項公益事業(yè),并頻繁來往于平遠、怡保之間。清光緒二十六年(1900年),父親臥病,他侍奉湯藥,在家停留一段較長時間。一天,父親在病床上對他說:"聽你叔說今年大旱,農業(yè)歉收,市場米價很貴,一石谷要五塊多錢,窮苦人家買不起,都到山上采挖樹葉野菜充饑,你要拿錢出來,救濟他們,不限本鄉(xiāng),也不限自己的親友,要全縣窮人都得一點實惠。"他遵照父親的意旨,請其叔叔到縣城,商請官家主持辦理,召集各鄉(xiāng)紳士商量,查明受災人數(shù),或發(fā)給米糧或現(xiàn)款,概由姚德勝負擔。平遠縣這場天災,總算平安度過。接著他又在縣城創(chuàng)設平遠15鄉(xiāng)太平義倉,在大柘圩創(chuàng)設大柘鄉(xiāng)太平義倉,在各義倉捐出稻谷數(shù)千石,以備荒歉。這種救災、備荒的義舉,由縣逐級申報到朝廷,當時的光緒皇帝賜給他"樂善好施"四個字,派御史黃遵憲送來,并準他建立牌坊,以供后人景仰。
清光緒末年,廢科舉,改新學,姚德勝受到黃遵憲的鼓勵,在家鄉(xiāng)興學育才,進行"百年樹人"的事業(yè),撥出10余萬元,首先在羊子甸創(chuàng)設芝蘭小學。這間小學,建筑宏偉,設備充實,教職員待遇優(yōu)厚,可算全縣第一。尤其買了很多圖書,訂購中外各項報紙雜志,供人閱覽,開地方風氣之先,也為平遠人參加孫中山革命開辟了一條思想通道。
平遠縣立中學,于1906年開辦,姚德勝樂捐開辦費5千元。原設在縣城(仁居),地點偏僻,附近人口稀疏,學生很少。本縣大多數(shù)人,都希望把中學遷到比較適中的大柘鄉(xiāng),以便利多數(shù)學子。民國初年,姚德勝又慷慨捐獻5萬元,把其中的半數(shù)用在羊子甸建筑可以容納500名學生上課和食宿的校舍一所;其余半數(shù),則購置田產,作為學校的產業(yè),以之為永久經費。民國五年春季,就在新校舍招生上課??上诿駠哪辏?915年)1月8日,就與世長辭了,沒有看見新校的落成。從此,平遠縣立中學的經費和設備,都日見充實,得以延聘嘉屬第一流教師,校務蒸蒸日上。為了紀念他,把姚德勝的誕辰陰歷九月十八,定為校慶,全體師生休假紀念。
此外,梅縣東山中學,蕉嶺縣立中學,大柘景清、四民兩小學,他都捐過很多錢,助其成立發(fā)展。他捐資興學的事跡,于民國初年,由地方官詳報政府,獲得一等獎章。
1906年,蕉嶺縣丘、傅兩姓,因爭一處山場,引起械斗,雙方各有死傷,地方官紳無法解決。姚德勝聽到此事,愿出錢為他們和解,把相爭的山場,由兩姓同意賣給他,再由他捐贈,作為公地,兩姓都各得一份價款。雙方死傷的人,也由他負責,照兩姓各自訂立的死傷撫恤辦法,照數(shù)給予撫恤金。他親自出馬,拿出3千多銀圓,邀集兩姓當事人,訂立和解約,大家都感謝他的好意,立刻化干戈為玉帛。
民國初,地方混亂,秩序沒有恢復,政府財政困難,全省軍隊糧餉,常常向各縣攤派,地方團警伙食,也都就地籌措。這關于增加縣民負擔的大事,往往時限又急,地方官紳必然請姚德勝想方設法。他對于這些事,如果數(shù)目不大,就由他一人負責,名義是全縣人的,如果數(shù)目過大,就由他出一半,全縣人共出一半,他替全縣人減輕了不少負擔。
清朝時候,黃河水災,他一次就捐白銀6萬兩賑濟,得到清廷誥授資政大夫候選道職銜。辛亥革命,他捐獻白銀7萬元作軍餉。民國成立后,得"一等嘉禾勛章"。
姚德勝除在地方上辦理救濟、教育各項公益事業(yè),和排難解紛之外,還在他的故居羊子甸,陸續(xù)建造了寬敞華麗的住宅3所,西式店鋪數(shù)十間,開設萬和餉當和印刷廠、紡織廠等。凡可以促進文明、繁榮經濟的事,他都大力提倡。他還計劃疏通由大柘通關上至蕉嶺的河道,以便通行民船。并計劃把平遠縣政府,遷設大柘,交通、發(fā)電都有規(guī)劃,仿照怡保市建設新的縣城。他在家鄉(xiāng)居住的時候,規(guī)定在南洋的代理人,每月必須匯款10萬元回來,為實現(xiàn)上面各項計劃的費用。他的意圖,想把平遠建設成為現(xiàn)代化的縣,由大柘開始著手。
4、風范長存
由于長期勞心勞力,姚德勝不幸積勞成疾,于民國四年,溘然長逝,終年56歲。他謝世時,仍深以未盡生平心愿為憾,彌留期間,諄諄囑其子孫,務要按計劃建好平遠縣立中學校舍,為平遠培育英才。
一代僑星隕落后,一時家山鄉(xiāng)親淚灑,海角親朋生悲。治喪期間,自發(fā)前來其靈前哀哭者不計其數(shù),安葬之日,送殯者多達萬余人。噩耗傳到馬來西亞時,僑胞無不含淚北向,遙寄哀思。
姚德勝這位人們景仰的僑領,雖然長逝,但風范長存。他的一生,弘揚了客家人不屈不撓,勇于開拓,愛國愛鄉(xiāng)的美德和精神,值得后輩景仰和傳頌。
姚德勝謝世距今已有90多年,他一生業(yè)績豐碩,風范猶存,鄉(xiāng)親們和旅馬僑胞仍深情懷念著他。民國初年,平遠就有一首五句板的民謠歌頌他:"平遠算來十五鄉(xiāng),鄉(xiāng)鄉(xiāng)唔當大柘鄉(xiāng),大柘有個姚德勝,聲名飛過七洲洋。"平遠縣上世紀九十年代編纂的新縣志,也為他立傳入志;現(xiàn)在,平遠中學設有姚德勝生平事跡展覽室,以其愛國愛鄉(xiāng)的事跡教育后代。
(本報副刊部集納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