烏山旅游風景區(qū)的紅旗巖。
初夏清晨,我們迎著朝陽,自大埔縣城啟程。車輪碾過兩省交界的山路,兩小時后,烏山旅游風景區(qū)赫然眼前。剛一下車,滿目青山綠樹,更有形態(tài)各異的烏黑巨石撲面而來。啊,這便是烏山了——因山體遍覆烏黑巖石而得名。入口處,“一生無悔烏山情,烏山精神代代傳”的紅色標語,與山頂獵獵飄揚的紅旗遙相呼應,無聲地召喚著我們向上攀登。
紅旗雖在召喚,腳下的路卻神秘莫測。我們在重重疊疊的巨巖之下、石縫之間,沿著深邃的天然石隧道艱難上行。洞口或長扁,或方圓,或呈三角,時而需低頭側身方得通過。洞內時而漆黑如墨,萬籟俱寂,恍若踏入異界;時而又光斑躍動,光柱傾瀉,蟬鳴鳥語交織,宛如步入喧騰的廳堂;忽而一線天光瀉下,古藤虬結,綠意探墻。行走在曲折如“之”字的石階上,仿佛在古老樓閣中盤旋,樓中有樓,而頂上那些東倒西歪的懸石,又令人心生搖搖欲墜的悸動。洞壁濕漉漉的,青苔密布,水珠滴落,送來陣陣清涼。偶有清泉自石隙汩汩涌出,嘩然流淌……這條隱秘的通道,曾是地委機關的生命線。恍惚間,我仿佛看見當年的紅軍官兵悄然穿行于此,掬一捧甘泉暢飲的情景。
穿過3公里幽深的石洞,眼前豁然:兩面高達30余米的峭壁,竟緊緊夾住兩塊龐然巨石!那懸石長約15米,寬約10米,高約9米,宛如天外飛來,被山壁牢牢鉗住。石壁上青苔在陽光下變幻著色彩,時綠、時褐、時紫,將這天降烏石映襯得格外奪目,恍若一顆星際遺落的星球。
翻過小山凹,景象又是一變。巨巖之下,天然洞穴星羅棋布,石桌、石凳、石床錯落其間,既得陽光眷顧,又能遮蔽風雨,更有清泉流淌。石間空地上,綠樹掩映中,幾間竹木茅草搭就的小屋靜立——這便是當年的中共閩南地委機關舊址了。電臺室、財務室、會議室、炊事房……皆因地制宜設于洞穴之中。周遭還有官兵營房與關押犯人的看守所。穿行其間,猶如步入迷宮,我?guī)捉浿苷鄄艑さ匠隹凇ぃ?947至1949年間,中共閩南地委書記盧叨率領工農紅軍在此安營扎寨、秣馬厲兵,當年他運籌帷幄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。
沿著盤曲陡峭的石階,我們終于登上1050.6米高的紅旗巖。與鮮艷的五星紅旗合影時,歷史的畫卷再次展開:仿佛看見當年的紅軍戰(zhàn)士與革命志士,拋頭顱灑熱血,無畏強敵,勇往直前,將紅旗插上山頂,插遍城樓,最終奪取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壯烈場景。
立于紅旗巖頂,環(huán)視蒼茫大地。漫山遍野的烏黑巖石,狀如春筍破土,似元寶聚財,若怪獸蟄伏;有的如列車徐徐前行,有的則似利劍直刺蒼穹。眾多峰頂之上,那些搖搖欲墜卻又千年不落的巨石,宛如玉皇大帝遣天兵布下的險陣;而順坡滾落的大片亂石灘,又酷似紅軍與敵激戰(zhàn)后遺留的戰(zhàn)場遺跡。
烏山雖無五岳之名,卻集泰山之雄渾、黃山之奇秀、華山之險峻于一身,更是中國南方一面永不褪色的革命紅旗。這烏石造就的叢崖、幽谷、深澗、巨壑,令人久久沉醉;而先輩們用鮮血鑄就的紅色精神,更將永遠砥礪我們前行。(文/圖 丁明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