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,多年來形成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也是梅州打造文化名城的瑰寶,其中有不少極具觀賞性的表演流傳在民間,鮮活又精彩。下面跟著小編的步伐,帶你一起領略非遺的魅力。
龍舞(埔寨火龍)
2008年,龍舞(埔寨火龍)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吳騰江 攝)
龍舞(埔寨火龍)是豐順縣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埔寨鎮(zhèn)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的元宵夜都會舉行燒“火龍”表演活動,祈求風調雨順、歲歲平安。
(來源:埔寨鎮(zhèn)政府)
絢麗的煙花、震耳的鞭炮聲和鑼鼓聲,火龍與火花交織在一起,如此盛況與如潮的人群相映成趣,再一次重現(xiàn)了獨具特色的元宵盛景,也將節(jié)日的氛圍推向了高潮。精彩的火龍表演吸引數(shù)以萬計的群眾前來觀賞,如此盛況幾乎年年如是,世代相傳。
杯花舞
2007年,杯花舞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新梅互聯(lián) 攝)
杯花舞是一種經過改編的道教舞蹈,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,這一朵盛開的梅州興寧之花,頗具客家風情,是民間的藝術“瑰寶”。
(新梅互聯(lián) 攝)
杯花舞秉承將梅州傳統(tǒng)文化發(fā)揚光大、走出圍龍、走向世界的宗旨,常演常新,久經不衰,經常出現(xiàn)在國際性展會舞臺,在所到之處均獲得好評,深受海內外朋友歡迎。
平遠船燈
2006年,平遠船燈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新梅互聯(lián) 攝)
平遠船燈是平遠縣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也是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,在客家地區(qū)乃至廣東省內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。1998年平遠縣被授予“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(船燈)之鄉(xiāng)”的稱號。
(新梅互聯(lián) 攝)
船燈舞由3人表演,男、女演員和操船者各1人,男飾老翁,女飾孫女,分別在船頭、船尾表演,操船者則藏在艙內操縱彩船,用一布條系于艙內前后對角處,絆在雙肩,雙手抓緊前后橫檔另一對角處。
表演時,前后左右,??繐u擺,全由操船者控制,艙內艙外需動作嫻熟,配合默契,才不失“船在水中行,人在船中舞”的韻味。
竹馬舞
2007年,五華竹馬舞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來源:五華縣文化館)
竹馬舞是五華縣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俗稱打馬舞、舞竹馬,是粵東客家地區(qū)民間藝術的一朵絢麗花朵。
據(jù)《五華縣志》記載,竹馬舞在五華是一種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歌舞。明朝末年傳入五華北部的新橋、華城、潭下、岐嶺、轉水等鎮(zhèn),距今已有600年的歷史。
(來源:五華縣文化館)
竹馬舞以熱情奔放的歌舞和詼諧幽默的表演道具,成為春節(jié)、元宵等節(jié)日備受熱捧表演項目。
鯉魚舞(鯉魚燈)
2007年,鯉魚舞(鯉魚燈)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魚翁 攝)
鯉魚舞(鯉魚燈)是大埔縣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是一種源于中原的民間舞蹈,相傳為族人楊纘緒于乾隆年間從陜西帶回,距今有兩百多年的歷史。
(來源:玩轉大埔)
整個舞蹈通過鯉魚的平、側、蹁、戲、沉、浮、穿花等擬人化動作,呈現(xiàn)出雙鯉對舞、比目齊飛、頻頻嬉戲的優(yōu)美畫面,展現(xiàn)一群鯉魚在龍門前“相門”“游門”“吐門”“嫁門”“試躍”“喜躍龍門”等喜慶場面。
打蓮池(蕉嶺蓮池舞)
2009年,打蓮池(蕉嶺蓮池舞)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來源:蕉嶺縣文化館)
蓮池舞是蕉嶺縣的傳統(tǒng)民俗文化,又稱“打蓮池”,在蕉嶺地區(qū)流傳了300多年,是在“香花佛事舞”民間舞蹈活動流傳中不斷發(fā)展形成的佛教舞蹈。
(來源:蕉嶺縣文化館)
鑼花舞
2012年,鑼花舞被列入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。
(來源:廣東省非遺促進會)
鑼花舞傳入五華縣已有600多年的歷史,民間安神、安龍、轉火、廟會、祠堂拜祭都會請來“鑼花舞”藝人,以祈求平安、財丁興旺、農業(yè)豐收、六畜興旺、消災除難。
(來源:廣東省非遺促進會)
鑼花舞獨特的表現(xiàn)形式是一邊念、一邊唱、一邊舞,唱腔以客家方言清唱,沒有器樂伴奏,曲調神秘且嚴肅,表現(xiàn)百姓獨特的祈求方式。
非遺是了解一座城市歷史的窗戶,向世人展示著獨特的城市魅力,非遺是源自民間藝術的寶藏,這些文化珍寶,值得我們每個人驕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