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>
逢年過節(jié),興寧家家戶戶都少不了用腐卷來慶祝,如果餐桌上少了它,那是不完整的。興寧傳統(tǒng)宴席十二大碗中,也有其一席之地。菜名中的“腐”與“富”通用,因此腐卷有富起來、富貴滾滾來之意,兆頭極好。不少當(dāng)?shù)厥忻裆钋榛貞?,年前備貨,全家老嫩大細齊齊上陣做腐卷,幸福味溢于言表。與制作鐵勺喇、蓼花一樣,都是興寧人年味的傳承。
在梅城,腐卷并不算大眾化食品,類似的產(chǎn)品是蛋卷、肉卷等。但在興寧、五華及東江部分流域則家喻戶曉,這應(yīng)該與當(dāng)?shù)厣a(chǎn)腐竹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例如興寧有四大生產(chǎn)基地之說,其中樂仙腐竹有100多年的制作歷史。毗鄰的龍川、和平腐竹,可以追溯至元末明初。腐竹皮是腐竹的孿生姐妹,便是腐卷的制作原材料之一。另外,潮州菜中有道馳名菜肴——炸粿肉,放了荸薺和五香粉,吃的時候蘸上金桔油,鮮香可口。此道菜的原型,就是咱們的腐卷,跟牛肉丸一樣,亦源自客家。
傳統(tǒng)的腐卷制作,主要分為餡料、包裹、炸制三道工序。餡料的主料肥少瘦多的豬肉,切粒;輔料有香菇、魷魚、蔥白、花生米等;適量鹽、胡椒粉、木薯粉拌勻即可。因是家常菜肴,輔料并沒有嚴(yán)格的標(biāo)準(zhǔn),客家話“摻”,在這里有加雜加素的意思。以前物質(zhì)匱乏,摻其他便宜材料可以做出更多的腐卷?,F(xiàn)在提倡減少油膩,為增加風(fēng)味和口感,摻些素元素的生葛、洋蔥也是很不錯的搭配。
用大張腐竹皮按照香腸條狀包裹餡料,也可將腐竹皮改小張包裹成獨立的單品。以飽滿緊實兩層為宜,接口處涂上木薯粉水,起到黏合不開裂的效果。長條的腐卷,需要斜刀再剁成5厘米段,下刀要穩(wěn)準(zhǔn)快才美觀。有些師傅為了追求層次感,包裹時裹多幾重皮,口感會更加豐富和香脆。然后炸制,油溫150℃下鍋,浸炸8分鐘左右,待腐卷浮出油面肉香溢出時,撈起瀝干油即可。成品顏色金黃,表皮酥脆,肉香十足。出鍋時切記散放托盤自然降溫,不能堆放,否則熱能散發(fā)不及時,會回軟影響品質(zhì)。
腐卷宜即炸即食用,保持酥脆口感和鮮味,是一道下酒好菜。如是充當(dāng)年貨的使命,與肉圓一起煲,湯水滋味會更加濃郁。蒸制是家庭常規(guī)美饌,松軟可口,有效地減少了客家人忌諱的“熱氣”,老少咸宜可大快朵頤。